车惠民

编辑时间:2010-12-27 13:25:06
车惠民,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资深教授。他从教5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长期从事桥梁及结构工程的研究,是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的先驱之一。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工程应用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地开展了混凝土结构抗剪性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复合受力性能和既有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评估等研究,为我国的混凝土桥梁及结构工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车惠民,1922年4月3日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黄坊村。自幼随祖母张仙蓉生活,在做人和处事方面多得老人教育,她常常给少年时的车惠民讲述乡人成败的故事,对车惠民影响极大,她也教车惠民小时认字珠算,为车惠民一生勤奋节俭,不染恶习,待人诚实,日后为国家为人民在培养人才和科学技术方面做出成就奠定了基础,每当车惠民回忆往事,无不感谢老人教育之功,令他终生难忘。
车惠民小时候在黄坊村举林小学读书,直到1935年他考入江西省抚州市省立临川中心小学念高小。1937年毕业后赴省城南昌考中学,被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录取。报到后初中一年级即迁奉新,一年后迁崇仁,一年后再迁广昌驿前,高中时学校又迁广昌赤水(原名白水)镇。中学六年搬了四个地方,都是小县城和偏僻村镇,往返大都是步行或者坐竹排,偶尔也能搭上一段汽车,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同学们都很认真学习,老师虽然清贫,也都认真教书。从那时起,车惠民意识到国难当头,只有发奋图强,走科学救国之路。1942年夏,日军突然进犯赣东,他的绝大多数同学和家乡失去了联系,经济来源被切断了。当时该校的校长吴自强先生提出,艰苦奋斗,有饭大家吃,于是组织同学们上山砍柴,食堂开始定量供应粮食,渡过了难关。这是一段令车惠民认为很值得回忆的经历。
1943年高中毕业后,车惠民被学校保送到交通大学贵州分校(西南交通大学前称)土木工程系学习。在贵州福泉(原平越)县学习一年半后,又因日寇侵犯,随学校搬迁到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镇继续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暑期随学校大队经四川、陕西、河南、江苏等省,在上海搭开滦煤船至秦皇岛,再乘火车到唐山,1947年毕业,取得唐山工学院学士学位。他大学四年也是在学习、逃难、学习、搬迁、学习的艰苦环境中渡过的,直到大四回到唐山才用上电灯,伙食也是回到唐山后才略有改善。生活虽然艰苦,学习也很紧张,但师生们的精神状态很好,从此也使车惠民养成了艰苦朴实,努力向上,不图虚名的作风。
大学毕业后,车惠民被分配到南京市工务局结构股从事桥梁和房屋建筑方面的工作,后又在中学任教数理方面的课程两年。1951年回母校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桥梁研究室主任。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土生指导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曾兼任《土木工程学报》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编委,铁道工程、桥梁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委员会委员,《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桥梁工程卷编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直属西南交通大学支社主任委员等职。[1]